新闻热线:0349-2077222
广告电话:13103498383
邮箱:zbxcvv@ vip.163.com

陈志刚:玉韫珠藏 匠心入魂

黄河新闻网 > 朔州频道 >  文化

黄河新闻网朔州讯(实习记者 田然)玉,石之美者。玉雕之道,是灵感与工艺齐飞,玉石与自我并存,更讲究顺势而为,因材施艺。玉器之所以成为玉器,也是经过百般精雕所成的。未经打磨的原石,在玉雕大师的巧手之下,变得鲜活灵动,从璞玉成为精彩之作,离不开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陈志刚,1964年出生于朔州市平鲁区,1988年就读于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政治理论系,毕业后就职于平鲁区粮食局,曾任平鲁区粮食转运站站长,于2013年退休。2014年至2019年在云南西双版纳玉匠工艺厂工作,2020年回朔州在家中做玉器,现任朔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

凭着对玉雕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钻研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陈志刚的玉雕作品,材料多样、兼收并蓄、博取众长。他对白玉、玛瑙、青金石等原料都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手法。题材选取也甚是广泛、形式多变。从大型玉器到小的把件、从圆雕手法到浮雕手法、从山水题材到人物刻绘、从传统到现代、无不涉足。其作品格调高雅、结构紧密、章法考究,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善雕玉者,其心如玉。陈志刚在琢磨掉世俗的利害得失,仅剩的只有对艺术创作的纯真之心。驱动着持续创作的热情,是他想把生命的体验和感动完全注入在作品当中。将冰冷坚硬的玉石注入传神与感动,诉说著人间的至情至性。陈志刚心中、眼中、手中的玉是活生生的。

玉有玉性,一方面是大自然赋予其天然的形态、质地,是雕玉者赋予的思想,另一方面是从欣赏者的角度领悟到的玉的内涵。当下,美玉难寻、收藏者品位提升……都要求着玉雕师个人修养的提升。玉本雅物,代表着千年文化,玉雕师作为诠释者,理应完善自身,方能进一步解读。故而,观赏陈志刚的作品,几乎无一类似,不论是工艺或是题材,这是他的章法,远离一成不变,才更有挑战。

陈志刚表示器皿件历来便是极尽复杂之能事。是尽善尽美、无瑕可击的原料要求,也是庄严对称、刀工利落的技法要求;同时也是线条遒劲有力、婉转自然的视觉要求;若是薄胎器,更是要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之境,实属不易。陈志刚在雕刻前必须把玉料的性质、颜色、形状等都考虑进去,尽量做到最完美、最大限度的使用玉料。陈志刚用最简单的自己去与玉沟通;陈氏玉雕以刀代笔之效果,平面减地之技法,以少胜多,追求技法上的最大减法和艺术张力上的无限放大,方寸之间可见天地之阔。

君子不器,而器又非器。从商周时代至今,玉雕器皿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迭代,至明清时期,各式富有特色、雕琢精致的器皿件大量涌现,其品种、数量和技艺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国玉器,源远流长,令世人瞩目,它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精神追求及宗教心灵。玉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地位。陈志刚认为要雕出玉的“真性”,不然都只是世俗之器,而非艺术之作。玉雕艺术能对玉石“伤”(雕凿的减法)得巧妙。如何“伤”得出优美境界,更须经年累月的千锤百鍊,此中更包括对“心”的“雕琢”。

[编辑:冯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