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朔州讯(实习记者 田然)“斧锯去朽边,独目看斜偏。巧手随心动,方正墨线牵。”道尽了木匠的工作精髓。曾经木匠是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难离的职业,随着现代工艺的更新迭代,一些老手艺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前辈身上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王新,1943年出生于朔州市利民镇,中专学历,从小喜欢艺术。从15岁开始,便跟着师傅开始学木工,广泛涉猎建筑木雕工艺雕刻、剪纸、绘画、电烙画、家具及宣纸烙画等艺术领域。受祖传的技艺影响,每幅作品细腻精作,栩栩如生,在民间留下了无数精作,值得传代收藏。王新1968年至2002年任朔州市张氏木器厂厂长,2003年至2005年在原平天王木器厂任厂长,2006年定居浙江省杭州市,参加了九莲社区老年大学、杭州美术学院组织的艺术活动,期间加入了艺术节的不同协会(朔州市老年书画协会、朔州市兰亭书画院院士、朔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朔州市工美协会、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通过各类艺术成就,多次参加了全国部分省市巡展,荣获了多项奖章,并荣获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山西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六十多年的刀笔生涯,化作手中厚厚的老茧,而对艺术的探索与突破,却使他实现了从匠人思维向艺术家思维的升华。在艺术创作上,他大胆尝试,开创多层叠雕表现手法,把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画面显得飘逸灵动,集古典风韵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王新每每创作,都是一个创新与探索的过程。2012年参加了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艺术精品博览会和(红海杯)山西省首届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作品展,代表作有:木雕《朔州市崇福寺广场牌楼》,用精雕刀法,不同斗栱,多变角度,合理结构,纯手工制作。《朔城区崇福广场牌楼》的创作为他赢得了众多殊荣。2013年参加山西文博会展览以后,获“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15年又获“朔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王新说,这些绝密活大多是对榫卯工艺千变万化的运用,由三十多种基础榫卯结构衍变到上百种的榫卯种类,每一项工艺都要求非常高的精确度,才能组装成器,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工艺技法,稍有疏忽,便前功尽弃,毫厘之间,足见其匠心独运。
以匠人之心立时代之基。“手艺”传承容易,而“匠心”传承很难。为让自己多年潜心研究出来的技艺不致失传,他突破家族传承这一禁锢,创立朔州市朔城区工艺美术雕刻工作室,以传承后人,创新发展,创作品牌,创作到市场化而努力传授徒弟,来保护好快要失传的技艺。他说,社会在发展,手工技艺也应该不断创新,守残抱缺只会让自身落后,也会让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技艺与我们渐行渐远。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在王新眼里,工作是修行,作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方能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