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349-2077222
广告电话:13103498383
邮箱:zbxcvv@ vip.163.com

清明杂谈

黄河新闻网 > 朔州频道 >  大话朔州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的清明节不觉又要到来了。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既是时序的标志,又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或者是这一日的前后一天。此时,时序正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洁齐而清明”。

清明节,又有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不少称谓。这个节日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一直传承至今。

说起清明节就会想到“寒食节”。其实,清明和寒食原本是两个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才是寒食节。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期相连,而寒食又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这两个节日也就合二为一了,寒食也就成了清明的别称,同时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关于寒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灾祸,流亡出走。流亡期间受尽了艰辛与屈辱。原来跟随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各奔东西。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其中的一个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危在旦夕。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这时,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想起旧事,惭愧不已,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领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进山搜索,始终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是会自己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也没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痛哭一场。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个树洞,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寒食和清明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朔城区人有句谚语叫做“二月寒食遍地青,三月寒食没一根”,意思是说,如果寒食这一天处在农历的二月里,那么当地的草木就会遍地染绿,一派生机;如果寒食这一天处在农历的三月里,那么绝大多数的草木还没有发芽,光秃秃一片。这是因为寒食要是处在农历二月份,说明这一年的“立春”来得早。立春也叫“打春”,打春来得早,气温就回升得早。比如2018年的寒食是二月十九,2020年的寒食是三月十一,2021年的寒食是二月二十二,今年是2022年,寒食是三月初四。再过几天,寒食就要到来了,但眼下的朔城区杨柳还没有展出新叶,地上也还是光溜溜的一片。去年则不然,街上的榆叶梅已经姹紫嫣红了。

推敲起来,这句谚语大概只适用于朔城区一带,到了右玉肯定就不适应了,即使是二月的寒食,也是“没一根”的。江南一带就不然了,早已到了草长莺飞的时期。所以清明在江南地区,那是最好的踏青时节。我们朔州就不然了,往往是无青可踏啊。

无青可踏倒也没啥太多的牵挂,正好结结实实地去上坟祭祖。我在八九岁的时候,吃架不住爷爷手里的那一斤细点心供品的诱惑,屁颠屁颠地跟着去上坟。到了坟园,爷爷指着一排排的坟头说,这个是他老爷爷的,这个是他爷爷的,这个是他大爷的,这个是他父亲的,闹得我昏头转向,不知所以。待到长大后才知道了爷爷的苦心,上坟既是祭典和缅怀先祖功业的重要形式,也是了解家族荣辱兴衰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中华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这就是2008年国务院把清明节列为法定节假日的主要原因。

说起上坟,便会想起敬香、烧纸、响炮、摆供品等名目繁多的祭祀形式,说

这是封建迷信固然也可以,但说成是后人对祖宗的崇敬和缅怀也未为不可。近年来,由于环保和消防面临的压力,国家提倡文明祭祀和环保祭祀,这是十分必要的事,时代毕竟早已步入了21世纪,敬香、烧纸等千年习俗也有必要改革一下了。最近几年,不少市民以鲜花代替香烛冥币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值得大力推广。至于说网上祭祀,这就要看情况而定了,没有必要盲目跟风。如果人在当地,还是应该到坟园去祭典为好的。说什么只有“孝心”就可以啦,何必在意去不去墓地、坟园啥的?这话就值得商量了,该在意的就得在意,上坟尽管是个形式,但这个形式该讲还得讲啊。如今的道路和交通工具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一般情况下,上坟来回用不了五小时,何至于去网上祭奠啊?对此,有人说网上祭奠是懒人的做法。说得一点也不错,连三五十里的路都不想走了,还说什么“孝心”不“孝心”的“心”,不免虚无缥缈了吧。

但凡叫成一个节日,各地必然会有不同的习俗。就朔州而言,除去扫墓祭祖时的一些讲究外,就是祭祖回来后的这顿饭了。改革开放以前,朔州人上坟那天的午饭一般是黄米糕和三白烩片子。以后就一年比一年丰富了,有“七碟碟八碗碗”,也有火锅涮锅,但主食依旧是黄米面油炸糕。之所以要吃糕,是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寓意:以后的光景会越来越发旺。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在朔州,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叫“捏寒燕”。具体的做法是寒食节的前几天,家庭主妇们把白面发酵成蒸馍馍的起面,捏成鸡蛋黄大小一样的各种动物、飞鸟等形状,上笼床上蒸熟,稍微冷却后,再用红、绿、黄、粉等颜料点染出来,顿时就成了形态可掬的面塑,人称其为寒燕。待寒燕上的颜料晾干后,再用针线串起来,每个寒燕中间夹一段半寸长的茭箭箭(高粱秆),一串一般是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寒燕不等,给家里的小孩们观赏、玩耍,或者是送给家有小孩的亲戚朋友。去年寒食节前,我母亲还给我的小外孙女捏了两串哩。

过了清明,朔州的天气很快就要转暖了,小燕子也要返回来了,捏寒燕就是盼望着燕子的早日回来。这个习俗至今在朔州流传,寒食节前后,心灵手巧的妇女捏了寒燕走上街头叫卖,看着一串又一串的花红五绿的寒燕,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的世界里。

小燕子来了,朔州的初夏也就不远了;初夏来了,姹紫嫣红的朔州也就不远了。这就是清明给人们带来的莫大期许。(陈永胜)

[编辑:冯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