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朔州讯(实习记者 李一凡 通讯员 焦维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朔州市平鲁区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区、乡、村三级用力,取得了明显收效。
迎恩堡村朔州第一党支部展馆
把红色教育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平鲁区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井坪镇有李林烈士陵园,阻虎乡迎恩堡村有平鲁县第六游击支队党支部旧址、达达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下水头乡有朔平西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双碾乡有白辛庄惨案纪念碑,白堂乡有马鞍山伏击战纪念碑,向阳堡乡有李林烈士牺牲地……遍布全区各处的红色教育资源形成了一个网络,也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再加上各级党组织参观学习,大大提升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新生活的自信心,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各地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富有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在接待外来游客的同时,村民同时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语言,一步步走向新的文明。同时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有了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同时也有了物资方面的收益,农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阻虎乡迎恩堡村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貌,结合红色教育,连续数年举办油菜花生态旅游观赏季活动,做出了名气,做出了效益。
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为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基层治理注入强大力量。
上麻黄头村的农家书屋
用乡风文明打造精神殿堂。平鲁区积极发挥农家书屋作用,让科学和文化驱除旧思想旧观念,建立新思维新理念,进而使村民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经过多年建设,在平鲁区做到了村村都有图书室,村村都有户外展板,村村都有建设新农村的宣传标语。藏书涵盖了农业科技、文学艺术、百科知识等在内的大量书籍。在井坪镇上麻黄村头图书室,每天都有偷闲前来读书“加油”的村民,他们都说,是书籍给他们开了人生的另外一扇窗户,增长了劳动生产知识,让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劲头。同时,平鲁区委宣传部每年都会组织一定规模的送戏下乡等“三下乡”活动,直接走进基层,让进步文化影响人,感染人,改变人。许多村都有比较完善的健身器材和活动广场,有自发组织的村民健身舞队和秧歌队,在农闲时分做到了既健身,又远离庸俗落后的娱乐甚至赌博犯罪活动,真正使“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等活动落到实处。
人们的精神富有了之后,就会有改变面貌、建设新生活的动力,乡村振兴出现全新的局面。培育乡风文明,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进行观念转变。只有做到了这些,乡风文明建设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窝窝会村绥蒙军区旧址碑
用乡风文明驱除不良风气。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同样是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一环。经过几年努力,平鲁区广大农村发生了根本变化,街道整洁了,路面平整了,吃水问题也解决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引领下,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白堂乡窝窝会村是平鲁历史上有名的文化村,尤其是经过最近几年的整治,更是面貌一新。光是2021年,该村以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为目标,投资340万元对街道和沿街房屋进行整治,再加上蜚声远近的踢鼓秧歌和农历二月二举行的“九曲黄河灯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有村内的红色教育资源——“绥蒙军区旧址”近几年正在得到很好恢复。靠文化传承引领社会风尚,正是窝窝会在乡风文明建设领先于其它地方的独到之处。现在的窝窝会村,主动保护环境的多了,乱堆乱放的少了;举止优雅、语言文明的多了,吵嘴打架的没了;遵纪守法的多了,赌博犯法的少了……乡风文明建设正把一个全新的窝窝会展示在世人面前。
门神故里——上木角村
和窝窝会村一样,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前头的还有下水头乡口子上村、于岭乡朝阳湾村、下面高乡杏园村等多个村庄。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走在前头的村庄引领,才迎来了全区范围内乡风文明建设的大跨步,更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
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是统一的,只有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才会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增强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会稳步推进。平鲁区全面建设乡风文明的实践,使全区广大乡村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有力促进了全区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