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349-2077222
广告电话:13103498383
邮箱:zbxcvv@ vip.163.com

朔县年俗杂忆——舞龙灯

黄河新闻网 > 朔州频道 >  文化

当年的朔县元宵节中,与西街“狮子”对应的可以说是东关的龙灯了,至今在当地有“西街的狮子东关的龙”的美谈。舞龙灯似乎成了东关人的专利。一

东关的龙灯始于何时,如今连东关的人也说不出个确切的年代了。有说是清代的,有说是民国的,还有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执一词,难以定论。不过我相信前一种说法的可能性较大,甚至更早。但只是猜想而已,尚待进一步考证。

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作是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动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爱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关于舞龙,最早记载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在四季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皆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

经过劳动人民2000多年的创造和发展,民间的龙灯不仅有很高的表演技巧,而且表达形式也丰富多彩。其中流传广泛的有火龙灯、布龙灯、草龙灯等几大类。东关的“龙”就属火龙灯系列范畴。

“火龙”就是龙灯的别称,也叫金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10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用100——170厘米的绸或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灯烛,干电池问世后才取代了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者握持。舞时,一人拿“宝珠”在龙头前领舞。二

在我的记忆中,1976年到1995年间,东关的龙灯是最为红火的。龙灯的数量每年不一样,有两条的、五条的,也有九条以上的,颜色以青龙、白龙和黄龙为常见。如果把西街的狮子舞比作小家碧玉,那么东关的龙灯就有些大家闺秀的气派了。

现在的朔城区东关村过去叫东关大队,下设八个生产队,是当年朔县人口最多的生产大队之一,也是当年朔县唯一的一家蔬菜种植基地,加之东关的近一半人口又居住在城内,因此当年的东关人好不让人眼红。说来也巧,龙灯的气派似乎和东关的人多地多十分般配。一般说,一个踢鼓拉花队需要二三十人才能像个样子,东关的龙灯队少说也得四五十人,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这样的阵容显然气派。

这还不算什么,更为气派的是龙灯的浩荡威风。

1988年是中国的龙年,这一年的元宵节,东关的龙灯一下子由上一年的2条猛增为9条,为首的一条金光闪闪,威猛高大,比其余8条高大一倍还多。9条龙灯摆在街上,一摆就是一条街,气派大得有点吓人。可是,大有大的难处,给9条龙灯寻找一个表演的场地并不容易,老城里只有十字街这一个场地可以舒展地舞龙。因此,元宵节三天想看一场龙灯表演并不容易。这一年,我是在玛钢厂看到的。

其时的朔县玛钢厂仍在红旺阶段,办公区又十分宽敞,东关的龙灯队自然愿意前往拜年。“咚不隆咚咚,咚不隆咚嚓。”在一阵阵紧密的锣鼓声中,首先进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位身穿滚红边白色中式对襟上衣、镶红边白裤、头戴红头巾、腰扎红腰带的高大的中年汉子,双手举着一个一丈多长的竹竿,上边挂着一个二尺多大的彩色绣球,雄赳赳地引导者红头绿须黄身子的首龙,只见这条首龙高昂着头、两眼如炬地徐徐地游向前方,紧随其后的是4条绿龙和4条白龙,这8条龙白绿相间地跟随着首龙慢慢地向前游动……三

舞龙灯很显然是个出力气的活儿,但又不仅仅是卖力气,像耍狮子一样,同样需要十分精湛的技艺不可。否则,制作再精美的龙灯也不过一杯白开水而已。还是接着看玛钢厂院里的龙灯表演吧:

只见8条小龙在首龙的带领下,慢慢地向前游,向前游,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半径约有十四五米的圆圈。“咚——当——”一声炮响,那个扎红腰带的高大的中年汉子箭一般地冲到圆圈的上中央,举着一丈多高的绣球,微闭着双目,徐徐地摇着铃铃作响的绣球。此时的首龙领着八小龙“嗖”地一声腾空而起,扑响绣球,人们的眼球随之聚焦在半空。忽又“呼——”地一声,中年汉子的绣球竿呼啸着俯冲而下横扫于地面,说时迟那时快,龙头亦呼啸着冲向地面、奔向绣球。随着龙头的舞动,龙身做出了相应的舞姿,令人目不暇接,仿佛进入了龙的世界。

这个中年汉子,朔县人管他叫耍龙的人,这个角色举足轻重,不说人们也知道。东关这个时期的耍龙人姓杨,具体叫杨义或是杨谊我就不太清楚了,反正是“耍得”出神入化。其实,耍龙灯还有一个角色也十分重要,就是那个舞龙头的人。

这个人不但要有力气,而且要有技艺,还得要和那个耍龙人心心相印、配合默契。反之,耍龙人即使才高八斗,也是水中捞月一场空。据说,东关的舞龙头的人倒是不乏其人的,各个时期都有优秀的人才。大概正因为如此,在朔县人的眼中,舞龙头的人好像就不太重要了,其实不然啊。四

东关的龙灯与电视上的龙灯相比,我以为是毫不逊色的。以两条龙灯为例,有几十个壮汉举着十几米长的巨龙,在元宵节的大街上穿行,高跷队也为之失色了三分;待到打开场子时,“金龙”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幻无穷,令人陶醉。东关的龙舞间或伴有鞭炮、焰火,把龙的腾云驾雾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同时,东关的龙灯配有锣、鼓、镲等乐器,元宵节下,空中是飞舞着的巨龙,下面是簇拥着的成百上千的狂欢的人们,在震耳欲聋的鼓乐声中,人们的心儿醉了。

在朔县人的记忆中,元宵节的老杆(焰火的一种)是令人神往的。在老杆底下,最为显眼的首先是龙灯,然后才是高跷。过去,朔县人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龙灯不来,老杆不点”。过去的朔县是个农业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是人们心中的永恒期盼,把这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老杆和龙的身上,显然是人们心中的最充饥解渴的精神食粮。除去东关的龙灯外,朔县的龙灯队,间或也有其他单位的,但始终没有成了气候。我的印象中是没有什么记忆的。

望着老杆下面那飘若神龙的东关的龙灯,人们的心儿红了。可谓是:舞罢龙灯上元旧,启开冻地小城新。(陈永胜)

[编辑:冯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