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朔州讯(记者 赵振华)新时代对青少年科普和科创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朔城区第四中学在“双减”背景下,高度重视做好科学教育工作,坚持开展学科技培育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致力打造“课程融合引领,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全程贯通”的科学教育格局,在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上做加法,在衍生外延活动载体上做加法,引导学生培育科学素养,树立科学志向。学校多年对学生强化科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经山西省教育厅推荐,今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确定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
建机制,抓硬件,整合力量保实施
一是学校成立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加强科学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建立了较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二是学校通过“任、转、引”等几种途径,大力建设科学教育师资队伍,打造科学教育人才智库。 “任”就是把一些具有计算机软件机械等专业特长的教师直接调任为科学教育教师。“转”把一些热爱科学教育的、原来担任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转任为科学教育教师,“引”即引进一部分人才来校担任科学教师,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学教育课。学校成立了科学教育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提高教研的授课水平。三是学校积极筹资提高教育装备配置标准,践行“大实验”教育理念。近年来,学校先后建立了四大中心,即信息中心、阅读中心、健康中心、人工智能中心,开辟了数字化功能室,包括VR实验室、创客实验室、生物理化实验室,购置了机器人、航天飞机等模型模具,为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力物资支撑。
研课程、紧衔接、贯通全程保效果
学校近年来坚定落实国家科技课程,努力保障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要求,整体研究1—9年级的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各个年级科学教育的侧重点,小学低年级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整合了手工、科学、劳动、信息技术等,小学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基础科学能力,开展项目学习,将科学与技术融合到项目中,中学阶段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充分融合,侧重引导学生实践应用科学知识,引领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的前沿科学发展情况,展望未来科学发展愿景,拓展科学应用科技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网上自主学习,为喜爱科技的学生获取个性化学习专技,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科技的潜能。各年级课程衔接、帮教衔接、效果衔接,让科技兴趣持续发酵,让科技新苗在学校科教沃土中落地生根、快速崛起。
重活动、强实践、丰富载体保提升
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科普周,届届有主题、主题各不同。科普周期间活动多、形式新,专业讲座、先进科学成果展示、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小发明成果展览等纷纷呈现。社会科技人员、科研单位被邀请到校,和学生零距离交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就在实践中。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要求学生返校后写心得,提倡学生“科幻式”思考,组织参与纸飞机、机器人制作活动及竞赛,坚持“以赛促学”,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向往,浓化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学校和科大讯飞联姻。组织担任科学教育的教师到科大讯飞山西总部参观学习,了解科大讯飞在教育、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组织学生赴劳动实验室亲自做机器人、昆虫标本、生物微缩景观等,开展学科融入式、场景体验式等实践学习。
筑梦未来、科教赋能,朔城区第四中学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将不断完善科学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营造更浓厚的校园科学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科学探索机会和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把“科学教育实验校”牌子的底色擦明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