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朔州讯(记者 李一凡)山阴县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以山西省转型综改牵引性集成改革和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治理“双试点”为契机,以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两轮驱动为牵引,以“五治”并进为抓手,依托“仁义”禀赋,打造“六尺巷”“洪涛邻里”等品牌,发挥法律专业优势,“把脉会诊”解纠纷,“对症开方”化矛盾,使礼让和事的民风得以传递,多元解纷的成效得以彰显。
搭建“三级平台”,广聚行家里手
山阴县法学会高度重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山西省委、朔州市委、山阴县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法学平台作用,凝聚会员力量,繁荣法学研究,20名首席专家、60余名法学会员,参与重点项目会审200多次,玉井镇水泉煤矿群体性围堵事件、熙宝家园100多名业主问题、闫X全道路交通事件等信访矛盾案件得以化解。
一是县级平台抓统筹。县级平台作为一级平台,抓统筹、抓大局,依托县综治中心,成立了“山阴县法学会法律服务所”,所长由山阴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党组书记兼任。同时,以法学会骨干会员为主体,吸纳相关部门行业专家组建法律专家人才信息库,采取“六诊”工作法(即坐诊、出诊、会诊、巡诊、预诊、义诊),参与矛盾纠纷化解。通过统筹部署,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咨政建言、提出对策建议,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法律智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助推器”,重大信访问题依法化解处置的“诊询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参谋部”。
二是乡镇平台抓执行。乡镇作为二级平台,抓执行、抓落实,全县12个乡镇“法律服务站”由法学会会员、法学会常务理事、乡镇副书记任主任,山阴县法学会法律服务专家库骨干成员、法庭庭长和司法所所长任副主任,以法学会会员为主体,整合具备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综治、信访干部和“五老”人员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党委、政府涉法、涉诉事项提供意见建议,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实施“一镇一品牌调解室”培育工程,形成司法局“老刘调解室”、广武长城“夫妻网格调解室”、老年大学“老年调解室”等,充分发挥调解能手的人缘、地缘优势,及时高效化解民间纠纷。
三是村(社区)平台抓服务。村(社区)法律服务室作为三级平台,抓服务、抓细化,全县197个行政村、10个社区实行“3+X”模式,即:由民调治保主任、包村民警、进村律师和网格员、若干“五老”人员或熟悉法律知识的志愿者等组成法律服务队伍,采取不定期坐班、走访、电话服务等方式,以走访联系村民,进室接待群众为契机,大力排查矛盾纠纷,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常态化“零距离”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大力推广古城村“仁义邻里议事厅”,惠丰社区“洪涛邻里”等工作法,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上谋创新、求突破,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完善“一套体系”,促进多元调解
坚持源头治理,科学预防,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抓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多元化调解,力求将风险隐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
一是横向联防联动。山阴县平安办与县信访联席办合署办公,整合调解资源,健全调解组织、构建调解平台、创新调解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网,完成了政调、访调、公调、检调、诉调对接窗口建设,凡涉及法、检、公、信访等矛盾纠纷突出的重点部门,都设立对接窗口或调解室,派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和调解员,做到矛盾纠纷有人管、处置快,由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齐抓共管”,由被动处理转变为常态化解,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
二是纵向一线贯通。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为导向,整合医患纠纷、物业纠纷、劳动纠纷、环境纠纷等各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对矛盾纠纷进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实现受理、登记、交办、承办、结案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12个乡镇均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抽调具有法律知识和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调解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本辖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各行政村也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在村(社区)党级组织、村(社区)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本村(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三级调解中心受理矛盾纠纷后,按种类、性质进行登记,并进行集中“会诊”,根据纠纷性质、涉案范围及复杂程度,确定具体管辖部门,明确调处责任、时限,分流到有关职能部门或下一层级的调解组织调处。目前,三级调解中心共受理案(事)件1355余件,接待群众5000余人次,答疑解惑2000余次。特别是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刘培川同志,个人调解案件达355件,涉及金额6000余万元,为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多元调解出实效。通过专职专干、兼职辅助、聘用配合、律师指导等方式方法组建各个层面的调解机制,使调解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实现了各类调解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推动大调解工作规范高效运行;建立了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诉前、诉中相互衔接工作机制,道路交通专业调解组织机制,人民调解与检察院诉前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了征地拆迁、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村(矿)矛盾、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等六大领域为重点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特别是依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建立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协调会机制》,成立“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协调会商小组”,对全县遗留信访案件、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逐案过滤筛查,对应该解决且具备解决条件的,研究解决;对应该解决但目前不具备解决条件的,提供解决思路和办法;对不应该解决的,做出明确答复意见,努力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切实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山阴县委、县政府在解决重大信访事项决策上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一些历史遗留的“骨头案”“钉子案”得到化解,全县信访形势平稳,持续向好。
紧扣“两个关键”,服务项目建设
山阴县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和山阴县委中心工作,在服务发展大局、服务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等重点领域中提供法律服务。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法学会工作始终,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主,推动县级法律服务站、12个乡镇法律服务所、207个法律服务室和10个团体会员单位在党的统领下开展工作,明确各乡镇副书记或分管领导为法律服务负责人,通过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推动法学研究、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二是以活动为契机。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四进”法律服务,即进接访大厅、进社区、进居民小区、进企业单位,并安排8名工作人员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000余次人次,安排法律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59次,受援人数达120余人。并深入开展“法治营商环境建设”活动,组织会员一线调研,为出台全县《进一步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意见建议14条,充分发挥了首席法律专家法律专业优势。
三是以服务为目的。结合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工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平安创建和“两为”活动等,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开展“送法入企”活动,特别是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面,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