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349-2077222
广告电话:13103498383
邮箱:zbxcvv@ vip.163.com

草帽姐和她的嫩玉米

黄河新闻网 > 朔州频道 >  文化

提起草帽姐,有人首先会想到电视节目公开赛中的歌手草帽姐,可我要说的这位草帽姐,只是一位普普通通摆摊卖嫩玉米的中年女人。

按照农事节令,本地嫩玉米上市最早也要等到白露前后,可今年处暑刚过半就有人在市中心的水口街青羊巷口倒下两袋子鲜绿的嫩玉米捷足登场。远远望去,这堆绿色娇嫩欲滴,近前一瞧,一股沁人心脾的玉米草香浸到鼻腔,由不得停下脚步。

“咦,今年稀罕,现在就开始卖嫩玉米啦!”

“今年种得早,这是头茬糯玉米,刚从地里掰下。”

“多少钱?”

“10块钱6个!”

看着这玉米又绿又鲜、个头不大不小,样子十分精致,玉米须黑青相间,轻轻剥开一点,嫩玉米的香气就扑鼻而来,黄中泛白的玉米粒犹抱琵琶半遮脸,羞涩一笑,泛出一星明光;用指甲一切,不老不嫩,就像一件艺术品,看着就眼馋。眼看这个顾客刚蹲下挑好站起来付钱,那个就又蹲下挑拣起来。只一会儿,两袋鲜玉米就只剩一堆散发着馨香的绿皮包衣了。

这位卖嫩玉米的大姐戴一顶塑编草帽,不时抬头朝路过问价的人看一眼,一颗烤瓷门牙颜色与其他牙明显不符,一笑泛出显眼的光泽。

买玉米的人越聚越多,看看眼前只剩一堆玉米皮,都带着失望发出同一个声音:“已经卖光了。还有吗?”

“等一会儿,我家里马上送到!”

北方女人对外人说的“家里”是指自己的丈夫。

看看时辰已中午12时多了,夫妻俩麻利地把剥下的玉米皮收进袋里,从巷口消失了。

草帽姐的玉米太好吃了,皮薄肉软,又甜又黏,颗粒排列整齐,呈圆锥形,既不像有的玉米籽大板宽、不甜少黏;也没有有的玉米咬起来嘎嘣一响、肉少皮厚。最让人回味的是这玉米下口见底分明、黏中带柔、口感独特,一口气吃两三个都不觉得胀气。

我家就在水口街青羊巷,这里前后左右至少有10多个小区。草帽姐每天早上6时便磐石般稳坐在巷口,一直到傍晚卖完收摊,中午饭都是买个包子、喝点水。她心里明镜似的,趁别人没开始卖,自己辛苦点多赚些。

经过青羊巷时,步行的、骑车的、开车的,时不时有人驻足买一些草帽姐的嫩玉米。

10日不到,挨草帽姐的玉米摊又悄然多出几家卖玉米的,喊着“嫩玉米,嫩玉米,10块钱7个”的声音此起彼伏。但草帽姐依然坐在小凳上不喊不叫,低头摆弄着自己的嫩玉米,看样子一点儿都不急。

有人问她:“你的玉米多少钱?”

“10块钱6个!”

“人家10块钱7个?”

“玉米不一样!”草帽姐一副自信的样子,连半点讨好都没有。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10块钱7个的喊了半天买的人寥寥无几,而草帽姐10块钱6个反倒又是一阵风卷残云。

我喜欢吃玉米,每次经过青羊巷都要买几个。有位熟识很久也在这里卖玉米的女人见我路过总要提出送我一些,她的玉米更便宜,10块钱8个;但我宁愿买草帽姐的也不愿白要她的,她的玉米个头虽大,剥开包衣怎么看都不顺眼,那玉米黑、白、紫、黄混杂一起,颜色好看却不好吃,不像草帽姐的玉米一色青黄、泛出光泽。

青羊巷不足百米长,但商家林立、热闹非凡,有粗粮馆、熟肉店,还有水果摊、蔬菜摊、粮油门市、百货超市、理发店、蛋糕店,称得上商贩密集区。可这么一个繁华闹市,巷口偏偏放了一个大垃圾箱,臭气熏天;而只有垃圾箱对面才有可容纳摆摊的狭窄空地,草帽姐的玉米摊就在那里。

做买卖讲究地理位置,挨着一个臭烘烘的垃圾箱,怎么说都不是好地方。可草帽姐却把这里当成风水宝地,一天4袋、5袋甚至6袋玉米一售而光,怎么能说是赖地方?

15年前,草帽姐夫妇从国有企业双双下岗,钱没钱、地没地、房没房,3个孩子上小学的、上中学的,5口人租住在城里一户不足10平方米紧挨厕所的小南房里,最要命的是吃水要到正房接,水洒到地板砖上,房东女人的脸拉得老长。草帽姐又丢人又伤心,哭过一阵又哭一阵,想到日子过成这样,泪水止不住扑簌簌地掉下来。

不知从何时起,草帽姐租下城郊27亩大田。

种什么呢?丈夫说种菜吧,建一个蔬菜大棚;草帽姐说种糯玉米吧,人们喜欢吃嫩玉米,不等成熟就能卖完。夫妻一合计,主意拿定,27亩地除留一亩种点蔬菜或是黄豆,其余全部种玉米。

怎样才能种出人们喜欢吃的嫩玉米?夫妻俩又展开激烈争论。刚好儿子今年考上了农业大学,草帽姐就自告奋勇去找儿子的老师。老师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又带她到农科院找到培植嫩玉米的专家教授,并免费为她提供了优质籽种。

头年试种,玉米长势喜人,可等到抽穗时却没结出棒子。草帽姐急得请教了好多老农,都说让她等等,抽穗了还能不结棒子?她又给农科院的专家打电话,专家一句话提醒了她:“玉米旱了,赶快浇水。”她这才买了灌溉设备,从紧邻的菜地引过水来。

等嫩玉米能掰下拿到街上卖时,草帽姐又磨不开脸面,遇到熟人赶忙低头。慢慢地习惯了,草帽姐也就变得自在大方多了。

两个月过去,玉米全卖完了,看似有了收获,可算总账除了承租费和灌溉、种植成本,盈余少得可怜。

看到付出大、回报小,丈夫有些气馁,和草帽姐商量要退了地打工去。草帽姐不同意,她相信坚持就是胜利,1年回成本,2年有收入,3年大翻身。丈夫拗不过她,只好随她。

第2年刚开春,草帽姐就急着来到省农科院,把自己错季种植的想法告诉专家。针对北方气候特征,早种半个月,一是不出苗,二是长出苗后容易遇倒春寒被冻死。专家告诉她,要想比别人早上市半月、迟收市半月,就必须从27亩地中拿出一部分地建塑料大棚。

草帽姐从省城回来后,说干就干,把去年的盈余全部投进去建了大棚。

以后的情形就不细说了,草帽姐的玉米每亩每年收获3000多个棒子,一个棒子平均卖1块6毛钱到1块8毛钱,除去1亩西葫芦(有时也种黄豆),26亩可收获8万个左右玉米棒子,不算黄豆或西葫芦的收入,光卖玉米棒子就收入十二三万元。

屈指一算,草帽姐卖玉米已有15个年头了。如今,靠种玉米供养出3个大学生,城里有了自己的楼房,夫妻俩还买了一辆小轿车,给儿子在省城买了房。

现在,草帽姐依旧坐在垃圾箱对面卖玉米,过去怎么卖现在还是怎么卖,就连摆摊、收摊时间和中午饭也从不倒样儿。

当黎明临近时,草帽姐的玉米地里又响起窸窸窣窣的碰触玉米叶子声和咔嚓咔嚓掰玉米棒子的声音,两盏头顶上的照明灯从玉米缝隙中映出万道光线。这是草帽姐两口子在做一天的准备工作,他们想趁黎明把新鲜的玉米棒子卖给顾客。他们干得满头大汗,天完全放亮了,新的一天又在等着草帽姐。

刘净云

[编辑: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