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先
五谷丰登顺天意, 春雨如珍染新绿。
暮春的雨丝惊起布谷鸟的啼鸣。当太阳行至黄经30度时,古老的农耕文明在二十四节气里写下第六个诗行——谷雨,这个浸润着雨水与希望的节气,将最后的春意酿成醇酒。
“雨生百谷”四字里藏着先民的智慧,仓颉造字时洒落的谷雨,不仅滋润了黄土地,更浇灌出华夏文明的根脉,书写着万物生长的韵律。
谷雨是中华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是中国人对天时地利的温柔应答,是写在二十四节气里永不褪色的春之祝祷。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此时此节此景,望塞外大地,看雁门脚下,广裘的田野,繁忙的耕耘,又呈现出一派农耕文化的壮丽情景。
谷雨象征着春天,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也象征着农耕文明。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节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传统。
农耕乃衣食之源,文明之根。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农耕文化蕴含着劳动者的奋斗之美,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风俗文化集合,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之中,传统的农事节气又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中国智慧,二者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中国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以其地域的多样性、民族的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使其绵延不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谷雨,是有雨的二十四节气,仿佛人间春色里,最后一场春雨,下的酣畅淋漓,也清澈的澄明简静。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清新的雨,滋润心田;明快的雨,沁透心灵;幸福的雨,洒满生活;平安的雨,酝酿美好。谷雨已到,浮萍编织着碧色锦缎,斑鸠振落翅梢的雨珠,戴胜鸟栖在桑树枝头。这个承前启后的节气,既珍重地收起最后一朵海棠,又为石榴花的初绽腾出位置。它让我们懂得:生命的丰盈不在于永远留住春天,而在于像种子那样,在恰好的时节交出恰好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