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349-2077222
广告电话:13103498383
邮箱:zbxcvv@ vip.163.com

朔州教育大家谈:做一个有“套路”的老师

黄河新闻网 > 朔州频道 >  教育

3-6岁的孩子,他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都还需要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渐养成,逐渐被规范,这时候师幼互动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这种无声的教育其实是老师在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行为特点、性格特点后,有方法、有策略、有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育细节,这些行为在老师们的“套路”下变成正面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

“套路”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觉得是贬义,其实在教育中有时也是一种褒义。

这些“套路”可以出现在一日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背后是老师们的教育智慧,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用过的一些“套路”。

来园生活点名应答环节

幼儿喜欢应答游戏,这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某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开始新的一天。

教师与幼儿一起围坐在一起,最初开展这个活动时,要事先告诉幼儿回应的内容。进行几次之后,幼儿就能够自己作出应答了。

生活点名,是上午当班老师必须做的一项硬性任务,其实就是《幼儿来园就餐记录表》登记人数,给食堂记录人数准备餐点的一项工作,5分钟即可完成。我跟传统的点名方式“教师点名我答到”不同,开始玩不同的花式点名“套路”啦!老师“喊到谁谁来答一种花卉名。尽量不要重复哦!”孩子们目光炯炯,注意力集中。每天变一个花样,点名的应答内容可以教师定也可以幼儿定,五花八门,其乐无穷。

我们用过的有很多,比如蔬菜 、水果、城市、国家、菜名、书名、车名、电器名等等,还可以是妈妈爸爸或爷爷奶奶名,还可以是一条龙报数或者单数双数星期点名等。有时也会用音乐作为载体,比如跟着音乐《踏浪》的欢快节奏,打着拍子,一个接一个的报出自己的姓名。总之孩子们为了能说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名称晚上会查资料了解。跟父母探讨交流,跟其他幼儿切磋琢磨。

小班刚入园,传统点名可以让幼儿更快的熟悉同伴,融入新的集体,中大班就可以尝试花式点名,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倾听习惯在点名中更好的培养,但点名不宜过度“用力”,点到为止。不能影响集体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却蕴含着巨大的价值。简单的解答只能起到授人以渔的效果。适当的启发也只能引起老师对“渔”的思考。而最高级的互动。是以一方发起的提问为突破口。激发教师和管理者对于环境、课程、教育的深度激荡。在相互的讨论和启发中各有所思,各有所获。让简单小事成为一个点的深度研究。

早点名这样的“应答环节”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是智慧和育人之道,才真能达到以小见大吧!这样完美的开场往往给幼儿一天的生活注入活力,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孩子们开启了元气满满的一天!

班级管理方面

“幼儿在教室里炸开了锅,老师的喉咙喊哑了,扔收不住班级”甚至有的老师多次喊“一二三请安静”或者用小棍儿敲桌子也无济于事。

“班级常规差,无秩序,年轻教师感觉管理起来困难”

“物品管理不善,班级环境凌乱”

幼儿发展方面

“幼儿起床困难,来园总是迟到”

“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大多是来自于教师和家长的包办代替,导致幼儿过分依赖,自私,社会性交往缺失,不懂分享等”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来园保育员都做了,幼儿“无事可做”,幼儿缺乏主人翁意识。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责任意识不强。没有集体荣誉感。

陈鹤琴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幼儿自己动手,亲力亲为,慢慢获得的体验才是真实践真生活。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家长和教师经常性的包办代替,反而剥夺了幼儿亲力亲为的机会。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搭建一个良好的劳动平台,让劳动成为本能。

陶行知先生有首诗写道:“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小孩子最爱“表现”了,只要“套路”住他,用一点小“魔法”,各种孩子都可以轻松“拿捏”。不要小瞧孩子,孩子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我首先制定了“我是班级小管家值日分布表”:幼儿分组值日,我班50人,周一到周五,每天有五位小朋友是小管家,隔一周轮流一次。人人参与,必须早早来园,这样解决了部分幼儿起床难的问题,逐渐养成习惯。

跟幼儿一起讨论,制定了值日生工作细则,并张贴出来!读给孩子们听。

早晨来园,值日生配带绶带。迎接幼儿,有礼貌的用各种方式问好(鞠躬 握手 击掌 拥抱)并做好晨检,检查其他幼儿兜里是否有夹带。

擦桌子的,摆椅子,浇花,发书晨读,指读,领读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早饭开始,小管家分发勺子,下传餐具,组织纪律管好各组幼儿是否都有饭。餐后收拾餐具,帮助老师打扫卫生!

上午生活点名前,小管家负责预告一天日历及天气情况。如遇特殊日子可以分享一下来历以及意义!

中餐小管家做得跟早餐一样,不同的是午检环节,检测幼儿体温,负责放音乐。负责摆放部分不整齐的鞋子。

下午收拾餐点。给幼儿分发午点。并整齐摆放午点盆。

离园时间整理队伍,做小班长,喊队!

我还特别给几个小管家起名字,比如水杯小管家,毛巾小管家,椅子小管家,洗手液小管家,行李小管家等,细化责任,孩子们干的是不亦乐乎啊!都争先恐后想过一把“当官”的瘾。都盼着隔一周一次的值日,不敢怠慢。 家长们反应每逢值日那天不用叫就起床了,盼着值日。从而形成了习惯。

有这些还不行,我继续“套路”,让小管家去管理大管家,把幼儿园的一些好习惯延伸到家里去。

家长笑嘻嘻的“抱怨”到,哎呀,家里真是多了一个“小管家”:“鞋柜里拖鞋没摆好不行”,“起床懒得没叠被子更不行”,“餐具没摆好更不行”……想偷懒都不行,让这些“小管家”把大人们的懒虫都赶走了。

每月进行一次大评选。总结谁的服务最到位,值日最深得人心。投票选出“金牌

孩子们的责任心被“套路”起来了,人人盼当小管家,人人争当小管家,不赖床了,出勤率高了。秩序井然了。

这样坚持下去,孩子的责任心有了,社会交往能力强了,自我约束力强了,与同伴协作能力强了,自我管理能力强了。劳动的成就感满满。幸福感爆棚!

这样坚持下去,老师放手了,省心了,心情好了,工作效率高了,这就是观念转变,专业成长!

人人都是“金话筒”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就有“书犹药也可以治愚”毛泽东也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3-6岁幼儿正处于口语语言表达,书面阅读理解两种能力快速发展的奠基阶段,教师应重视绘本阅读在保育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保障其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读、演、讲、画、比等相关活动,引导幼儿经历搜集信息、酝酿情感、组织语言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就是从阅读到悦读,从小班开始,我就启发家长朋友们要重视阅读,喜欢阅读,并在群里开展一系列的亲子共读,微信故事分享,故事会活动,每年举行一次亲子阅读比赛。家长和孩子们都踊跃参加。基本上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就要延续,但这样的读书氛围更多的层面是爸爸妈妈讲,孩子听,亲子共读少,孩子读的时候还是比较少的。怎么可以呢,这样读过的东西消化不掉,吸收了多少呢,可以讲出来吗?有没有兴趣再听一次呢?只重视了知识的输入而没有有效的输出,对于阅读来说,其实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自古套路得人心,于是我策划了“小广播”“小记者”和“故事大王”几个环节。准备了几个小话筒美其名曰“金话筒”,准备一个可移动小舞台。请孩子们“入瓮”。

通过 备餐时 离园前 午休前等碎片化时间,引导幼儿拿起“金话筒”扮演角色。孩子们太爱表现了。拿起“金话筒”,郑重其事,有模有样。

早晨来园备餐前是“小广播”,分享的是今日时事,节气,节日风俗,或者今日早餐营养介绍,家庭趣事,国家大事等。郑重其事,家长跟孩子提前查阅资料,整理,讲的时候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有趣的内容。

午休前可以是多名幼儿一一担当“故事大王”角色,给孩子们讲故事,刚开始可能有点磕磕绊绊,老师可以辅助,或者拿书讲,孩子们熟练了坚持下去,每个人都大大受益,家长朋友们都拍手称快。争着抢着给孩子们准备。一周准备一个故事完全没问题。

碎片化时间教师抓住教育契机。我班人气最旺,流量最多的场所“图书角”经常看到几个脑袋围成一圈,兴趣盎然的共同阅读,默读指读或者面红耳赤的争执着……有“矛盾”就有“知识的碰撞”,我反而故意不去管理,请另一名幼儿手持“金话筒”悄悄当“小记者”去采访。随时问问题。“你最近读过的书是什么呢”,“你最喜欢书里面哪个人物呢?”“想跟小朋友分享什么?”等等!他们展开讨论,我只静静观察,偶尔才加以适当的介入引导。往往孩子们的讨论大有裨益。“小记者”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厚积才能薄发,升入大班以后,“听我讲故事”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天来园轮到谁,第一件事就是在“听我说”专题记录簿上自主以符号、记号、文字等形式登记所讲内容。并签上或画上自己的名字,利用碎片化时间讲完以后,老师每周统计,每月点评并及时发视频图片给予家长反馈,在家园合作和激励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故事能手…很多幼儿从胆小害羞不敢上台变得落落大方,有的讲故事声音洪亮,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学期末记录簿换了一本又一本,密密麻麻记载了上百个故事,看到幼儿满满的收获,老师们感到满满的幸福感。现在“听我讲故事”已经成了我班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实践证明,这样的“小套路”孩子们享受其中,是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扇窗”。对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作为老师我们陪孩子开启了一段难忘的“输出”之旅。孩子的碎片化时间有效利用。这样的管理模式老师省劲儿,幼儿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人人都能“巧手生花”

弘扬传统文化从小抓起,从根基抓起。幼儿园应将地方传统文化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从小培养幼儿对传统精髓的理解与传承。体会传统文化的意境。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折纸和剪纸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得应该传承发扬。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我本着让幼儿充分感受和欣赏的原则,尝试引导幼儿积累“折”和“剪”的能力和方法。引导幼儿“折”“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和实践。

区角活动无新意,难开展,孩子无聊,孩子爱闹,是孩子“没兴趣没事干”,怎样让孩子在闲暇之余“有事干”,安安静静的玩儿,我的“套路”又来了。每人一张纸,最多再来一支笔一把剪刀搞定。

孩子们练习看图折纸或剪纸,一会儿巧手生花。

这取决于我从小班就开始放手锻炼孩子们的手指精细动作,从基础的“沿边线剪”“剪直线,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逐步发展。大胆玩弄剪刀,小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到后来的三瓣花四瓣花六瓣花等。幼儿的剪纸作品有了创造力和生命力,更鲜活灵动起来。

当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层次的投放工具材料,探索剪的丰富和有趣。比如小班是圆头剪刀,花边剪刀,各种压花机等,到了中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打孔机,大班的话又增加了尖头剪刀,刻刀。使用前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并做好安全防护。投放的工具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丰富,既有利于儿童精细动作的发展,又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求。带给幼儿不同的体验。激发了幼儿“剪”的探索欲望和潜能。

幼儿的剪纸技法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他们的作品或许在成人眼中并不美,但只要我们放手,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支持他们深度体验自主探索,你会发现,幼儿的作品是那样的稚嫩又灵动。

从小班就开始练习简单的玩纸团,折纸。中班开始教孩子们认识简单的折纸符号,学习我编排的折纸儿歌。比如“细密小点是谷线,间隔短横是峰线,一谷一峰是曲折,翘起一角是翻折,翻个面儿是翻转……”大班就能轻松看图折纸。折纸比赛中孩子们为我班拔得头筹。孩子们空间方位能力增强,小肌肉精细动作发展迅速,专注力增强了,注意力集中了,更能坐住了。

确实老师省心了。课余闲暇,出示一副折纸符号示范图,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玩玩弄弄就出现了一个个作品。他们爱不释手。

一个班级,需有班级文化,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班级文化是无形的“家” ,是幼儿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善用“套路”,用一些小技巧小方法,精准发力,幼儿是最大的受益者。对幼儿影响深远,良好的精神面貌,自我管理能力同伴协作能力,丰富的口语表达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教师,在幼教的道路上,我还在摸索。我只希望能做一个更懂孩子的幼师!这一条路任重而道远,这一条路幸福而绵长!

(本文作者系朔州市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教师 刘福燕)

[编辑: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