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鲁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一核两带三区”为抓手,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把尉迟故里打造成集门神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于一体的高品质历史文化体验区,谱写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在下水头乡上木角村尉迟故里,走进门神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刻有“门神故里”的巨石,如同迎客者,为游客打开走进尉迟恭生平的大门,让大家感受尉迟恭的纯朴忠厚和勇武善战,聆听门神的传奇故事。
上木角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曹政说:“平鲁区是门神文化之乡,上木角村是尉迟恭的故里,尉迟恭一直被流传为门神,他是在李世民当皇帝以后,每天梦魇难睡,当时就是尉迟恭和秦琼每天在他的卧榻旁边守着他,他们俩一守他,他就睡的特别安稳,一觉睡到天明,这样就流传下来。”
门神故里四面环山,群山重叠,尉迟故居、云游寺遗址、九十九眼井和红色革命驻地等,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民居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而谈及家乡英雄,在人们心目中,尉迟恭能征善战更是守护平安的门神。千百年来,尉迟恭深受当地人崇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求平安。
1500年前,唐朝名将尉迟恭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后被民间奉为祈福求安的门神,家喻户晓,2010年8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和“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在平鲁博物馆,还专门设有尉迟恭展厅,向公众展示尉迟恭的生平故事,以及尉迟恭版画年画等,同时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游客喜爱的产品和服务,拍摄电影《尉迟恭》,让门神故事、门神精神以有形、可用、可欣赏的形式存续下去,以旅彰文,以文促旅,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下水头党委副书记、乡长苏鹏飞说:“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修建了敬德广场、敬德河及护栏,月牙湖、吊桥、敬德门楼、敬德山庄等。我们利用山地资源修建了摩托车赛道,在古遗址方面,我们有明清两代的尉迟恭石碑、尉迟恭故居、尉迟恭祖坟、云游寺遗址、九十九眼井、尉迟恭铁匠铺、古井亭,近年来还有我们修建的西山抗日纪念馆,西山抗日根据地是咱们抗日时期,朔州地区建立最早,坚持到最后的根据地,2018年,被评为朔州市爱国教育基地。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我们坚持红色文化、门神文化、乡村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思路,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大力发展革命教育、文化教育、乡村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吸引了八方游客观光旅游。”
下一步,平鲁区将以西部山区上木角村尉迟故里周边10余个村庄为主,按照“平安福地,养生谷泉”定位,把门神文化植入传统村落改造,引导发展门神文化产品,建设乡村旅游道路,打造集门神文化、山地旅游、观光农业、美食烧烤等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康养体验区,将门神文化旅游品牌从历史的“有形”变为现实的“雏形”,不断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文化符号,拓展农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谱写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戎爱平、郝建秀、计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