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朔州讯(实习记者 田然)朔州市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是朔州市重点民营企业,多年来,后安煤矿唱响“绿色为基、生态立企”的主旋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特色安全“前置”理念、转型发展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独辟蹊径,为朔州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示范效应。
采煤废水循环利用
地处雁门关外的平鲁区是我国水资源贫乏地区。当地百姓广为流传一句俗语:“宁舍一升米,不舍一碗水”,煤炭开采一边造成“水贵如油”,一边浪费流失且污染环境。因此矿井采煤废水的循环利用一直是制约我国煤炭工业良性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后安煤矿将珍贵的水资源视为第一资源,后安煤矿董事长赵尚海先后五上北京、八下太原,请教专家,多方论证,解决技术难题。经过连续多年奋战,该矿采煤废水处理复用系统于2018年10月正式投运,利用超滤反渗透技术将采煤废水全部处理成高标准可直饮纯净水循环复用,是山西省唯一全部把矿井采煤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变为直饮纯净水的煤矿。
“循环+绿色”创新机制
针对煤炭资源及其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损失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后安煤矿一手抓资源综合利用,一手抓绿色矿山建设,形成“循环+绿色”的创新机制。采用保护性开发、循环性利用的概念,构建出后安煤炭全产业链和全要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赵尚海带领公司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之时,也把环境保护、清洁发展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努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在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绿化矿山方面,他常常以“地下促地上,以‘黑色’换‘绿色’,取之于环境,用之于环境”来教育员工。
煤矸石环保综合利用是后安煤矿转型发展的第一大项目,即投资5.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煤矸石煅烧高岭土环保项目于近日破土动工。此项目将本矿和附近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及其他伴生固废物进行环保综合利用、集中处理,可就地转化煤矸石上百万吨。生态苗木基地。2012年,后安煤矿利用闲置土地建设2000亩生态苗木基地,累计投入资金8600多万元,当年栽种下的30—50厘米的种苗,如今已达3—4米高,260万株各类苗木无偿捐赠给平鲁的城市、乡村建设,为平鲁大地增绿添彩。投资1300万元,绿化矿区周边荒山、荒坡、荒沟600多亩,种植树木8万余株,极大地修复了矿区及周边生态,净化了空气。
“我相信,未来,这片热土不仅能够变成一片难得的净土,还会成为一片沃土,将更适合生态、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赵尚海说。后安煤矿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平鲁区委、区政府“一矿一企”的要求,以“煤矸石环保综合利用”和“生态苗木基地”两大项目为着力点,积极在转型发展上实现长足发展。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随着平鲁区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的地表塌陷、山体滑坡、道路损毁,特别是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让原本就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更加支离破碎,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发展。
后安煤矿紧跟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抓住平鲁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良好契机,自筹资金,绿色为基,生态立企。后安人不惧寒冬、不畏酷暑,历经风雨,多年来坚持“边塌陷、边治理”的复垦治理原则,经过多年艰苦奋战,在后安煤矿6330余亩的采煤沉陷区里呈现出的则是“九曲客路到云边,万亩梯田奔眼前”,一抹抹高标准、高质量的“后安梯田”层层叠叠、蜿蜒逶迤、蔚为壮观。
后安煤矿坚持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今年再次投入资金,在养熟土地、恢复肥力的同时,引导平鲁区陶村乡农民由传统的耕作经营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全市现代化绿都建设的发展进程,大大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发展中感恩社会,担当中促进发展。后安煤矿紧贴“生态立企、绿色发展”主题,蹚出了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永续发展之路。后安煤矿实现绿色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总是冲在最前面。
多年来,后安煤矿在捐资助学、贫困救助、大病救助、修路架桥、精准扶贫、赈灾救援、创业扶持、乡镇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先后捐助、捐赠、资助款额9000多万元。其中,资助贫困大学生4500多人,资助金额累计1600多万元。
近年来,后安煤矿向平鲁的城市、乡村无偿捐赠了260万株各类苗木,为平鲁大地增绿添彩,后安煤矿首当其冲;累计投入各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资金达9000多万元,为平鲁区孤儿院对口就业单位;投资5.1亿元,建设年产50万吨煤矸石煅烧高岭土环保项目。
作为民营企业家,赵尚海秉持着“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积极履行企业家社会责任,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与社会上某些施点善心就高声宣扬的人不同,赵尚海每次资助贫困学生,从不与受助人见面。他说:“资助也好、捐助也罢,我的初心是为了让娃们安心上学,将来他们学成之后,用自己的能力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并不是为了让娃们记住我的好。来求助的娃们本来就难为情,不见他们的面,主要是不想给他们加重心理负担,更不想让他们背负着一种欠人情的思想包袱去上学。”让人更为叹服的是,赵尚海的善举并不是在企业做大之后才开始,在企业的起步阶段他就不断扶贫济困,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后安煤矿于2003年筹建,但早在1992年开始起,他就为后东小学、中学助学、助教、建校舍累计捐款60多万元。此后,赵尚海助学的名声风传开来,远近的农村子弟捧着录取通知书来到后安煤矿,面对前来求助的腼腆的孩子和无奈的家长,赵尚海或则三五千,或则一两万,从不让任何一个学子空手而回。2007年他还为平鲁区阻虎乡阻堡村投资11.3万元,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
几十年来,赵尚海虽然不知道有多少贫困生得到了资助,但他知道雪中送炭的善举会让边远山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再次回到学校,回到书声朗朗之中。这就是他——因为穷只念到初中就早早下窑背炭的人——内心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数十年来,赵尚海凡是属于社会公益捐助、贫困生资助、孤儿特困户、架桥修路、修建学校、荒坡荒沟治理、河道水库、地质灾害、植树造林、大病救助、创业就业、精准扶贫、吃水打井、留守儿童、赈灾救援、贫困乡镇基础建设等,都有他的慷慨善施。
天域宽阔,爱无边界。赵尚海的捐助还延伸到了朔州全市其他的贫困山区。向区外贫困生资助助学金、学费累计达800余万元;向其他贫困乡镇资助基础建设,数百万元;汶川、玉树大地震,他第一个站出来捐款救助。捐助的许多时候,其实也是矿上用钱最为紧张之时,但在社会公益捐助面前,他总会跑在前面,慷慨解囊,从不缺席。
自主创业专注精细获殊荣
不追求显赫地位,富有却不贪图享受,志存高远却能专注于各项小的事业,直到把这项事业做得轰轰烈烈、圆圆满满、有声有色。赵尚海用自主创业的精神、专注精细的理念,为后安煤矿干部职工和地方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贡献着力量。他先后荣膺“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矿长”“和谐中国光彩公益事业十大公德人物”“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煤炭科技专家”“朔州市慈善企业家”“朔州市100位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人物”等称号,还被选举为朔州市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协会首任会长。
后安煤矿先后获评“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绩突出单位”“学习型中国,改革创新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山西省纳税信用A级单位”“山西省现代化矿井”“山西省安全文化示范矿井”“山西省班组建设示范矿井”“山西省绿化模范单位”“山西省生态示范矿井”“山西省劳动竞赛一等功”“山西省煤炭科技创新双十佳煤矿”,连续15年“尊师重教、捐资助学先进集体”“捐资助学爱心企业”等多项殊荣。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它的社会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融入到企业的生产运作中去。赵尚海和他所领导的后安煤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