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邓小平同志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的历史性握手,促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中外大型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开发建设。十年后的1989年1月,朔州正式建市。
作为一座伴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新兴城市,朔州立足以煤为主的市情,抓住煤炭增产保供、煤电“上大压小”“三改联动”、风电光伏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在夯实能源保供底盘基础上,扎实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进能源革命,不断深化能源创新,加快塑造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朔州贡献。
科技赋能,提档升级注入新动能
建市以来,朔州市委、市政府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禀赋,增加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提高煤矿机械化开采水平,加快煤炭领域智能化开采和绿色开采步伐,全力推进能源革命,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1989年朔州市原煤产量仅有2502万吨;2023年朔州市生产原煤2.33亿吨,居山西第一全国第三;今年1至8月,朔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13523万吨。
在山阴县宝山玉井煤业智能化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工作。工作人员介绍说,智能巡检机器人有一个热成像系统,具有红外热像、视频分析、音频分析等功能,一旦有人员闯入或出现煤炭传输皮带跑偏、温度升高等现象,它就会及时报警,收到报警信息的工作人员在地面上轻点鼠标,就能调取工作数据,实时调整机器人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进行安全操作处理。智能设备的使用,让矿山不仅节省了人力、时间,而且提高了安全系数,降低了生产能耗。
宝山玉井煤业智能化建设是朔州市煤矿加快步入智能时代,提升兜底保障能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按照山西省统一部署,朔州市在煤矿智能化领域积极探路,建立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开发体系,因地制宜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推广绿色开采技术,提升煤炭绿色开采水平。目前,朔州市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实现智能化全覆盖,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6.5%;朔州市59座煤矿与朔州市应急管理局实现视频监控数据联网传输,45座煤矿实现可视化调度,线上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提速,新的产业形态随之涌现。坐落于平鲁区北坪工业园区的山西中泰特种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特种机器人两大产业。该公司深耕煤矿智能化建设领域,先后承接了山阴宝山玉井煤业、兴陶煤业、中煤平朔井工一矿、中煤平朔井工三矿、北祖煤业等多座煤矿的智能化改造业务。此外,还有金华实业、诺诰集团、平朔宇辰等多家智能化厂商在朔州市投产研发制造,共同推动煤矿智能化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让朔州市煤矿开采越来越有科技智能绿色范儿。
在全力推进传统优势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朔州市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改善电力生产结构,加强电力调峰能力建设,发展大容量高参数、先进环保高效煤电机组,加快存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科学有序布局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机组,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煤电机组“半壁江山”。1989年,朔州市发电量仅为69.9亿千瓦时;2023年,朔州市发电679.9亿千瓦时,其中外送558.7亿千瓦时,均位居山西第一;今年1至8月,朔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453.9亿千瓦时。
“风光”无限,打造能源发展新支点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做好煤电大文章的同时,朔州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统筹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绿色储能等上下游新能源产业项目培育,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积极构建涵盖风力、光伏、储能等多种形式、门类齐全的绿色低碳新能源体系,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追风逐日”前行。目前,朔州市新能源在建和并网规模102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
朔城区利民风电项目、平鲁区大山台风电项目、怀仁友能一期风电场、山阴织女泉风电场、华电集团山西新能源应县梨树坪风电项目、右玉高家堡风电场……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系统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朔州市稳步开发风能资源,推进建设了一批风电项目。风叶轻转,电流生成,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源源不断送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朔州全力支持发展风电营运维修基地,支持推进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并加快推动配套外送风电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促进区域内部统筹消纳以及跨省跨区消纳。
山西省首家露天复垦区域10万千瓦光伏项目顺利建成,60万千瓦光伏离网制氢项目列入国家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清单,取得山西省10万千瓦保障性光伏发电项目指标,平朔矿区100MW光伏发电项目、平朔矿区160MW光伏发电项目和分布式光伏项目陆续并网发电……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中煤平朔集团扎根朔州大地,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为全市能源产业实现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创新示范作出了积极贡献。
华电朔州平鲁2200MWp平价光伏基地、中广核右玉高家堡乡200OT光伏+20MW/20MWh储能电站、应县1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朔州全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统筹开发与市场消纳并重,在盐碱地、荒山荒坡等集中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利用采煤沉陷区中受损的未利用地推进光伏项目建设;推广“光伏+”融合模式,积极推进农光互补和林光互补项目,发展装配式建筑光伏、光伏建筑工程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光伏发电与建筑、交通、农业等产业和设施协同发展。
依托风力、光伏发电项目,朔州推动四方威能人造石墨生产线、恒科负极材料项目、海丰16瓦光伏板生产线项目、泰胜风能装备公司500套塔筒生产线等企业项目加快建设发展,初步构建起从硅料加工、电池片到电池组件、支架的全产业链。特别是全力推进三一集团单晶硅拉晶、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支架等项目建设,成功打造了“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光伏制造产业链,让朔州市光伏产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此外,朔州还提升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水平,大力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布局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协同发展新能源和储能,谋划推动“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力争“十四五”末建成煤电装机16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600万千瓦的“双1600万千瓦”中部电力外送基地。
绿色低碳,引领生产生活新方式
“已建成的公司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容量为4MW,年光伏发电量约750万度,平均每年节约标准煤2291.50吨,减排二氧化碳7427.25吨,减排氮氧化物1.42吨,节约净水9163.01吨。光伏发出的电企业全部自用的话,每年可节省电费近百万。”神电固废利用园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打造绿色开发区的试点,朔州经济开发区多元化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聚集园区内优质连片的工商业厂房屋顶,重点打造以光伏园区为特色的光伏应用示范场景,让园区有效利用闲置自然资源,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清洁能源供给。
能源消费是能源革命的重要一环。朔州市持续加快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方式持续改善,以“清洁化、低碳化”引领全市能源消费。
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山西省首个“绿色低碳校园”。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运营,光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705MW,配套80kW直流充电桩6套,14kW交流充电桩4套,并采用清华大学25kW/100kWh全钒液流储能设备,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227万kWh,与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777.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27吨。
朔州滋润机场打造成山西省首个零碳机场。项目依托“光伏发电系统、地下水热能、浅层地热井和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四大部分,实现了“零碳用电、零碳供暖、零碳制冷、零碳服务”的目标,成为山西省低碳建筑的新样板。
积极探索低碳、零碳经济路径的同时,朔州市还协同推进能源产业节能减污降碳,加快节能降耗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全力推动形成绿色清洁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以水定产,火电企业与污水处理企业合作,将再生水用于工业利用、城市绿化、生态补水等,朔州市中水回用率70%以上,分别高出全国、山西省45个、35个百分点左右,探索出再生水高效利用的朔州路径;
不断拓宽固废综合利用渠道,研发固废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应用、项目落地,“变废为宝”激活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目前,朔州市煤矸石利用企业近50家、粉煤灰利用企业近40家、脱硫石膏企业7家,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3%;
依托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航天长征化学工程公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中煤平朔矿区煤、电、化、水、新能源一体化优势,攻关突破晋北高硫、高灰、高灰熔点“三高”煤气化难题,取消燃料煤,耦合新能源,建设山西首个大型煤制烯烃,助力产业向新向绿……
今天的朔州大地,多种能源保供托底,新兴能源蓬勃生长,创新科技积聚爆发,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能源转型的朔州实践与显著成效在塞上绿都写就着,能源革命牵引的美好宏图在徐徐展开着。(记者 刘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