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也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好冬季传染病的预防,朔城区第一中学校已经对教学、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并利用晨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知识教育。希望家校配合,共同做好以下几点:
1.建议每天给自己的孩子做好体温监测,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体温≥37.3℃,同时伴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时带其就医。
2.若在学校发现疑似支原体肺炎、流感症状者,学校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请家长务必及时来校将孩子带至二甲以上医疗机构就诊。
3.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坚持“七步洗手法”。保证孩子睡眠充足,尽量参加户外锻炼,“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把好“病从口入关”。
4、积极接种疫苗,通常接种流感疫苗 2~4 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最好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免疫接种;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免疫接种服务。有疫苗接种意愿的家长,可带孩子去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接种疫苗。同一流感流行季节,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重复接种。
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初期主要表现为:咽痛、头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以夜间为重,咳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重症也可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发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早期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局部疼痛、过敏。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随后逐日减退。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
(四)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的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近年来,中青年成人,老年也逐渐增多。
临床表现:大多数是低热,头疼,食欲减退,乏力流涕,咽痛,结膜出血,打喷嚏等,类似于感冒。发热以后1到2天出现皮疹,多见于颈部和面部,迅速发展到全身,而他手掌足底大部分没有出疹。它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耳后枕部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传染源:风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风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接触或飞沫吸入均会被传染。
(五)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强。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接触受污染的物品都可能被感染,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也具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常见的症状有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等胃肠炎症状。
传染源:隐性感染灶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接触受污染的物品都可能被感染,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也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