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朔州讯(实习记者 高璐)如果你提起木塔,大多人会想到驰名中外的应县木塔,在应县义井乡三门城村里,如果你提到木塔,当地村民就一定会将手指向赵玉山的家。
赵玉山今年58岁,他生在一个“木工世家”,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赵玉山从小就在木工方面显示出极大的热爱与极高的天赋,在他15岁,学艺仅仅八个月的时候,普通木匠会干的活,例如盖房、割门窗、制作推车等,他已经都会做了,16岁就带着徒弟走南闯北。
他与木塔的缘分大概是在他和父亲一起去看病,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的时候,就被其雄伟的气势、精巧的结构所深深吸引,爷爷告诉他:“这是神仙鲁班盖的”。此后,赵玉山便开始走上制作木塔的道路,他将非常多的时间都投入到了仿制木塔上,但是彼时的他仅仅只能做到“像”,而与真正的木塔相差甚远,同时,长辈也对他的这项“事业”提出了反对的声音——制作木塔的零件被父亲烧了。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他每隔两年就做一次,前前后后失败了二三十次。
由于应县木塔的具体数据无法获取,他不得不去应县木塔实地拍照,用照片研究,可是他没有钱,又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所以经常就在牌楼靠着柱子睡一觉。后来,在许多专家、教授的帮助下,他潜心钻研、坚持不懈,终于研究出了木塔精妙的结构,如今的他只要拿起一个零件就能知道这是哪一层的哪一个零件。
2013年他打工两年后赚了十四五万,但这些钱对于他建造一个庞大的、精巧的木塔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贷了不到50万元的款,加上朋友们凑的10多万,终于开始了他的“大业”——他采用落叶松、老榆木等与应县木塔相同的材料,建造一个与应县木塔8:1比例的新木塔。如今,赵玉山的木塔已经做到了第三檐,根据他的预计,大约三年后就可建成。
赵玉山的工作间看起来狭窄、简陋,甚至有些杂乱,但是那目测约有三米多高的木塔却极为精妙与壮观,看起来似乎与这狭小的工作间、质朴的老人格格不入。这精妙的结构、雄伟的塔身正是赵玉山多年来专注钻研、精益求精的结果,是他对木工技术的发扬,也是对匠人精神的传承,现在木制的建筑、家居逐渐被更加高科技、更加便捷的材料所取代,木工这个行业似乎越来越稀有,赵玉山想要留住这份工艺,传承这个行业,他希望通过多年的努力能为木塔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工匠精神在他这里可以说是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一个人,一座塔,也许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