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349-2077222
广告电话:13103498383
邮箱:zbxcvv@ vip.163.com

高文庆——诗情画意人生路

黄河新闻网 > 朔州频道 >  文化

在山西朔州文化圈及中煤平朔矿区提起“高文庆”这个名字,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哪是个文化人,是个大好人”。今年6月6日,参加朔州市文联组织的一次文学培训班,期间《朔州艺术家》微信公众平台编辑李嵋屏老师约稿,让写一篇平朔文化名人高文庆老师的文章准备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说实在的与高老师相识相处十多年,我曾经写过许多人物通讯稿,真没有写过他只字片言。盛夏七月初的一个上午,我跟高老师约好在平朔五区集贸市场三层他的鹤亭书画工作室见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刚到他的工作室门口,伴随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一双热情的大手就迎了过来,胜似多年未见面的故友重逢。

环顾高文庆老师几十平方米的工作室,裱装好的书画摄影作品大气磅礴、琳琅满目,等待顾客取走;书柜里获得的众多各种荣誉证书光彩夺目;各种书籍、图片摆满了案头,从中看出他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从矿山走出的书画人

高文庆出身于一个普通煤矿工人家庭,其父1962年从内蒙包头铁路局调到大同矿务局晋华宫矿工作,先后从事过房产管理员、煤质化验员等,父母都是高小毕业,在当时也算是有文化之人,再加上上学时启蒙语文老师来明福、美术老师付养贤教育引导,在这样充满文化艺术的氛围中成长,使他从小就对写写画画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与感悟。

从小与诗歌、绘画结缘的高文庆,1975年7月中学毕业后招工进入原大同矿务局晋华宫矿回采队,从此开启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绘画和书法的生活。记得1984年一次偶然机会,参加大同市全市职工书画培训结识了著名书画家李光琳、王善清,篆刻家何永泽等书画篆刻名家,在大师们的指点下其书画功力日渐精进,开始在书画界崭露头角。此后,他就决心向着更高的艺术天梯攀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开发建设中外合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由于急需各方面人才。1986年6月,高文庆从晋华宫矿调到原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工会从事电影放映和文体宣教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举办职工美术培训班,教职工简单的水粉画和绘画创作,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现在好多他的“学生”功成名就,在全国、省市、集团公司各种书画活动中获奖,成为企业文化艺术骨干。

为进一步提高绘画技能,1991年4月,高文庆赴北京到中央美术学院脱产进修油画一年,在油画大家苏高礼、著名雕塑家李林琢的艺术工作室开启了崭新的学习生涯。在中央美院的学习可以称得上他艺术道路上的转折点。从此,他的绘画笔墨厚重而含蓄,线条刚劲又不失柔韧,节奏无论舒缓还是迅捷皆游刃有余、张弛得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形象鲜明的特点,充满了艺术魅力。

参加工作四十余年,凭着对文化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枕,他始终操守着为文化献身的信念,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和服务社会的实践者。1990年开始,他先后策划筹办了《大同、平朔、轩岗职工书画展》,《大同平朔轩岗潞安职工书画联展》,《“人民保险杯”平朔矿区职工书画展》,《迎新春名家书画作品收藏展》,《书画家作品联展》等,使中煤平朔集团职工群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达到高峰,在山西省和煤炭系统文化领域享有盛誉。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策划出版的《平朔文联工作纪实》画集、《中国大露天文化》、《丰碑上的印记》、《生命之树》均被全煤文联誉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样板,也成了朔州市文化建设的领头雁。

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高文庆在潜心研究书法绘画的同时,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他就抽空撰写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试着在各种报刊上投稿。其中一篇反映井下煤矿工人的短诗《矿灯》,刊登在当时的《大同矿工报》上,区队领导和工友们见到报纸都夸他写得好。从那次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当夜深人静时,他还在一字一句推敲。可以说写诗歌,交文友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粗略统计到目前他创作的诗歌散文刊登在各种媒体报刊有上千首,约几十万字,而且有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及煤炭行业获奖。他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情真意切,形式多样,有赞美大自然的诗歌,也有人生感悟的散文等等,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无不饱含对国家、企业、生活的热爱之情。近年来,由他谱写的歌词《初心一度》、《红山荞麦》、《西山情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受朔州市民及文学爱好者传唱。

 2007年,他自掏腰包2万元编辑出版了《文庆诗情书意集》,邀请42名书画界名家朋友书写诗文50余(幅)篇。这一创意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响应。原中国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文联主席梁东题写书名,著名诗人作家钟声扬作序。并在平朔隆重举办了《文庆诗情书意集》首发暨书画家作品展,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文化活动,省市及集团公司各新闻媒体分别作了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及文艺界产生巨大影响。

相机陪伴记录芳华人生

高文庆除了在这些艺术领域颇有造诣外,还对摄影这一新生艺术情有独钟。1984年年初,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才64块钱,却用了61块钱购买了一台红梅牌120胶片照相机。每天下班他都怀揣着相机,去这里拍拍,到哪里照照,公司工会有什么活动会议都会出现他的身影。退休多年来,他还不知疲倦地,爬山涉水,走进美丽乡村、名胜古迹、企事业单位等,或趴或仰或卧,屏住呼吸,一次次按下快门,用光影记录祖国大好河山和当地风土人情。

三青梁村位于朔城区张蔡庄乡西北6公里处,由于该村地处大梁山脚下,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交通不便,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挣钱。2015年冬天,高文庆和几位摄影爱好者无意中拍照发现该村生态保护的特别好,再加上沟、卯、山、梁的错落分布,形成了一种独特乡村美韵。由他拍摄制作的美篇配以精美图片诗歌文字在朔州各网络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在朔州及周边地区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每年春天,全村杏花绽放,杏林飘香,前来村里观光旅游的城市人越来越多,渐渐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成为摄影、文艺创作的一块风水宝地。为此,高文庆被村党支部、村委会授予“荣誉村民”称号。

2017年10月28日,由朔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主办的“两岸四地”摄影家中国长城朔州段全景采风活动期间,高文庆结识了台湾著名摄影家、台湾旅游摄影学会顾问陈缺先生。俩人每天形影不离背着相机沿着蜿蜒起伏的古长城进行拍摄,用镜头定格朔州境内长城的壮美。为表达朔州人民的好客和两岸兄弟一家亲的情谊,他利用在酒店休息时间给陈缺先生在采风期间拍摄的所有图片配上诗歌文字。陈缺先生回到台湾后把在朔州长城拍摄图片及诗歌文字在台湾主流媒体《更生日报》刊登后,引起不小轰动,岛内民众纷纷为朔州保存完整的长城点赞叫好。现在他还保持着与陈缺先生经常微信手机联系,时不时互相问候,交流摄影技巧 。近年来,他拍摄的摄影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全国煤炭系统的展出,两次参展于“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作品《丰收的喜悦》入选2016——2017年卷《中国摄影年鉴》等。如今,他的相机从当初胶片机换成数码单反相机,照片由黑白变成彩色,从前的小高也变成老高,光影陪伴他记录人间万象。

成名不图名,功成不傲气。在矿山从小长大的高文庆有着大山般的伟岸和挺拔,更有着大山般的胸怀和豁达。谈到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时,他朴实地笑着说:“在别人欣赏自己艺术作品时,是最快乐的时候,这种艺术创作中至高美妙的享受,是多少功名利禄都无法比拟的。”艺无止境,今后他将继续在文化艺术的道路上不懈的追求着自己梦想。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又将艺术之美感染于社会,回报于社会,这就是高文庆的——诗情画意人生路。(文/王汉平)

                                                         

[编辑:张瑞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