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349-2077222
广告电话:13103498383
邮箱:zbxcvv@vip.163.com

【小康路上】六百户村:三架马车搭起“致富桥”,穷山村变成金窝窝

黄河新闻网 > 朔州频道 >  社会民生

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山西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把各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抓,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全面客观反映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总结经验,戮力前行,黄河新闻网特别策划了《小康路上》系列专题报道,围绕山西省脱贫攻坚举措成效、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优势产业项目、基层扶贫干部等内容进行采访,真实书写“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的山西答卷。

黄河新闻网朔州讯(记者郑斌)六百户村,村名很大,在过去因为交通、气候和土地贫瘠的缘故,是很有名的贫困村。如今,道路平坦宽阔、村容村貌优美整洁,凉亭、石桌石椅、田园小道等一应俱全。村民们三五成群,或聊天散步,或下棋娱乐,其乐融融。

“这些都是上面派来三位厂长的功劳,他们来了以后,帮我们架起了三架金马车,带着我们脱了贫。”说起六百户村的变化,很多村民由衷地感叹道,“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

一架马车——搞自然养殖

六十多岁的村民李儒向养殖场走去,虽然是凌晨,但老汉的眼里却没有半分的倦意,他负责村里养殖场的管理工作。“村里面除了我起的最早外,就是鸡场里的鸡。”李老汉笑着跟我们说,“村里能搞起养鸡场,还得看我们的好厂长。当时他们三个人去调研了山阴芦花鸡养殖、河北柴鸡养殖企业以及市区部分养鸡户后,在我们村里面开会,说是要弄个养鸡专业合作社,会议商定好后,他们从河北买回425只柴鸡,搞起了养殖场。”李老汉指着在养殖场里跑着的柴鸡们说道。“这些鸡咱们都是散养着,吃小虫、玉米和谷物,不喂饲料。现在我们每天光土鸡蛋就能产15斤左右,这项产业能让村集体年收益突破5万。现在咱们这养殖场不仅有鸡,还有几只大鹅呢。”

二驾马车——种大棚蔬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村民会议商定,他们三个人利用村集体土地新建3座农业设施大棚,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作为技术顾问,为大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前期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积累大棚种植经验,后期计划改种草莓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并且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鼓励引导村民投入大棚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负责大棚的村民张大爷告诉我们说:“刚开始弄这个大棚,村里人们还不敢承包,怕卖不了。后来,连我四个贫困户,每天在这儿工作,上架、覆土、排水,弄大棚,收入比以前强得多,除了种地,空闲了就来这里干活。现在我们这三个实验棚已经和超市签了合约,等蔬菜熟了,他们直接过来拉,现在村民们看见蔬菜都能卖出去,都可愿意做了,比以前个人种玉米强多了。”

三驾马车——种药材

村民指着远处的板蓝根田向我们介绍说:“他们三人了解到板蓝根有耐寒耐旱,生长期短等生长特点,与我们村的土壤很匹配,并且发展板蓝根种植产业经济效益高,就利用流转回的200亩连片平地,广泛种植,每亩收益可达1000余元。在跟河北瑞芳中药材公司协商沟通后,还达成籽种供应和板蓝根回收合同,给村子里带来巨大的利益。”

驾车人原来是扶贫干部

2019年7月,驻村扶贫干部林江、郭亚君、罗耀乾三人抱着“下基层锻炼,为村民做些实事儿”的想法,主动报名,申请下派驻村扶贫,经市委组织部务会研究,同意选派林江担任六百户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郭亚君、罗耀乾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在六百户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他们来了以后,先后了解了六百户村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沿着前期工作队的脱贫路,用好产业扶贫政策,初步定下“三驾马车”战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一年多的奋斗,六百户村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聊到未来村里的致富路时,林书记三人对记者讲:“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一时的,给乡亲们办点实事,让村里人们过上富日子才是我们期望的。这三个厂子现在我们还管着,等村里面大家腰包都鼓了,底气足了,厂子还是村里人自个儿的。说到底,大家有钱了,能独立承包村里的厂子了,我们就安心了。”下一步他们准备再建一个卫生纸加工厂和一个牧场,把六百户村的“致富路”修得更宽广。

 

 

 

 

[编辑:张瑞晶]